大熊貓

Wikipedia,自由的百科全书

(修訂版本間差異)
Jump to: navigation, search
11:55 2007年二月6日的修訂版本 (編輯)
Bear.yz (討論 | 貢獻)

← 上一个
當前修訂版本 (10:18 2007年二月9日) (編輯)
Bear.Aroma (討論 | 貢獻)

 
第9行: 第9行:
在中文裡,這個動物有兩種名稱:熊貓和貓熊。其來歷的一種說法說1869年,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·戴維德(Armand David)認識了熊貓後,給「熊貓」定名為「黑白熊」,歸屬於熊科。兩年後,動物學家進一步考查,研究它屬於貓熊科,將它進一步定名為「貓熊」。1940年代,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。當時,定名為貓熊,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,但整個體型又像熊。由於中文使用者傳統上通常都習慣右到左的寫法,所以當時貓熊一詞是以右到左的方式書寫。在標準中文文法裡,形容詞通常都被置放在名詞的前面。由於熊貓被一般人認為屬於熊科,因此貓是形容詞,熊是名詞。故,貓熊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是對的。到1940年代,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,所以當時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「貓熊」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。從此以後,熊貓一詞便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,長此以往向傳訛誤,一至到今天,大部分的人也就習慣了使用熊貓一詞。然而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。熊貓和貓熊兩種說法從一開始就沒有定論。熊貓一詞在中國大陸、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是最普及的稱呼,而在台灣,熊貓比較常用,不過,亦有人稱貓熊。 在中文裡,這個動物有兩種名稱:熊貓和貓熊。其來歷的一種說法說1869年,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·戴維德(Armand David)認識了熊貓後,給「熊貓」定名為「黑白熊」,歸屬於熊科。兩年後,動物學家進一步考查,研究它屬於貓熊科,將它進一步定名為「貓熊」。1940年代,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。當時,定名為貓熊,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,但整個體型又像熊。由於中文使用者傳統上通常都習慣右到左的寫法,所以當時貓熊一詞是以右到左的方式書寫。在標準中文文法裡,形容詞通常都被置放在名詞的前面。由於熊貓被一般人認為屬於熊科,因此貓是形容詞,熊是名詞。故,貓熊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是對的。到1940年代,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,所以當時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「貓熊」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。從此以後,熊貓一詞便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,長此以往向傳訛誤,一至到今天,大部分的人也就習慣了使用熊貓一詞。然而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。熊貓和貓熊兩種說法從一開始就沒有定論。熊貓一詞在中國大陸、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是最普及的稱呼,而在台灣,熊貓比較常用,不過,亦有人稱貓熊。
 +
 +'''''取自《wikipedia.org》'''''
< [[熊科研究保育頁]] < [[熊科研究保育頁]]

當前修訂版本

 大熊貓物種信息 | 大熊貓習性與繁衍 | 大熊貓保護運動

大熊貓(Ailuropoda melanoleuca),通常稱熊貓,是屬於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,體色為黑白兩色。熊貓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,是中國特有的野生動物,亦為國寶。全世界現存大約3100只左右,由於生育率低,加上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相當高,是一種瀕危動物。


大熊貓古今有許多別名:貔貅、大貓熊、竹熊、白熊、花熊、貘、華熊、花頭熊、銀狗、大浣熊、峨曲、杜洞尕、執夷、貊、猛豹、猛氏獸及食鐵獸等。大熊貓原分為熊屬。


名稱溯源

在中文裡,這個動物有兩種名稱:熊貓和貓熊。其來歷的一種說法說1869年,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·戴維德(Armand David)認識了熊貓後,給「熊貓」定名為「黑白熊」,歸屬於熊科。兩年後,動物學家進一步考查,研究它屬於貓熊科,將它進一步定名為「貓熊」。1940年代,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。當時,定名為貓熊,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,但整個體型又像熊。由於中文使用者傳統上通常都習慣右到左的寫法,所以當時貓熊一詞是以右到左的方式書寫。在標準中文文法裡,形容詞通常都被置放在名詞的前面。由於熊貓被一般人認為屬於熊科,因此貓是形容詞,熊是名詞。故,貓熊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是對的。到1940年代,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,所以當時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「貓熊」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。從此以後,熊貓一詞便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,長此以往向傳訛誤,一至到今天,大部分的人也就習慣了使用熊貓一詞。然而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。熊貓和貓熊兩種說法從一開始就沒有定論。熊貓一詞在中國大陸、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是最普及的稱呼,而在台灣,熊貓比較常用,不過,亦有人稱貓熊。

取自《wikipedia.org》


< 熊科研究保育頁

個人工具